All photo by Yuriko Nakao

重新審視我們居住的「亞洲」,
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登山步道......!
走遍世界的流浪旅人ホーボージュン
展開了前往亞洲的背包旅行。
接續前篇 ,第三個國家・台灣的山中,他看到了什麼呢!?

這趟旅程,還沒開始

「好啦,到囉」

卡車停了下來,地點是從清泉橋進去約4公里左右的山中作業場。

「欸......? 在這裡結束嗎?」

比預期中的地點還要前面,內心感到有點失望,不過,也沒辦法。我向司機道謝後下了卡車。
載我到山中作業場的卡車大哥。外表超兇狠,如果自己一個人絕對不會上前搭話的類型。非常喜歡日本演歌,而且還用超大音量播放音樂
看了一下手錶上的高度計,標高是 1,800m。這樣也上升了 300m。真是感謝。接下來要靠自己努力了。我重新振作精神,開始走在持續上坡的林道上。然而不到 1 個小時,那樣高尚的心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超ー級ー重ー的ー啦ー。

都是背上的行李太重了。每次每次都會這麼覺得,縱走登山的第一天根本就是「苦行」之外的任何事物。像鉛塊一樣重的背包。完全無法動彈的雙腳。不停冒出的汗水。像警鐘一樣狂跳的心臟......。我總是會一邊痛苦地扭曲著臉一邊想著。

我到底在做什麼啊?
這有什麼有趣的啊?

詛咒著勒住肩膀的肩帶,詛咒著平日的不良生活習慣,詛咒著昨晚的豪飲。然後在腦海中反覆唸誦著所有能想到的謾罵字句,我繼續走在林道上。

不久後天空被烏雲籠罩,開始稀稀落落地下起雨來。唉呀唉呀。我嘆了一口氣,穿上雨衣(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直到下山為止,之後我再也沒有脫下雨衣)。越往前進,雨勢就變得越大,能見度也越來越差。映入眼簾的只有鬱鬱蔥蔥的森林和草叢,沒有任何令人感到興奮的事物。

經過9公里處後,道路變得越來越狹窄,路面也變得泥濘不堪。有些地方甚至會陷到腳踝附近。清泉橋的媽媽說車子可以開到登山口,是真的嗎?

抵達標高 2,600m 的登山口時,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在林道的盡頭,勉強有一個可以讓車子交會的空間,停了 5~6 台四輪驅動車,像黏在懸崖上一樣。車身上貼著「○○登山隊」「××山岳會」等等的貼紙。果然還是可以開到這裡啊。真是厲害的毅力。

(啊ー,不行了)

因為集中力已經耗盡,所以最後決定今天在這裡露宿。在傾盆大雨中搭起帳篷,然後滾進去。吃完簡單的阿爾法米和拉麵後,我重新看了地形圖。原本打算第一晚要到叫做「耳無溪合流」的河灘露營指定地,結果光是抵達登山口就結束了。

離開東京,即將迎接第三個夜晚,但我的旅程卻還沒有開始。原本以為很近的鄰國,在那天的我感覺卻非常遙遠。

咬人貓與登山道的天使

隔天早上5點半起床,但磨磨蹭蹭的,出發時間已經超過8點了。在雨中出發真是令人憂鬱。心情無法高漲,就這樣踏入了登山道。

大約肩膀寬的狹窄小徑上覆蓋著綠色的草。高度大概有1公尺左右吧。正當我漫不經心地想用手撥開擋住去路的葉子的那一瞬間,指尖突然感到一陣刺痛。

「痛痛痛痛!」

手掌感到一陣麻痺。就像用濕手觸碰到插座一樣的觸電感。我以為是被蜜蜂螫了,仔細一看,卻沒有被螫的痕跡,也沒有腫起來的樣子。正當我忍著疼痛想要往前進的時候,指尖又再次感到一陣電擊。

「啊啊啊啊!」

這次比剛剛還要痛好幾倍。然後在那一瞬間,我明白了犯人是誰。是草。這種綠色的可愛草上面有刺。我小心翼翼地靠近一看,發現葉子和莖都密密麻麻地覆蓋著像針一樣的細毛。

「在台灣,這種草叫做咬人貓喔」之後在登山道上擦身而過的登山客告訴我這種草的名字。正如這個恐怖的名字所表示的,如果隨意觸碰就會被咬。「看到也絕對不要碰」他再三叮嚀我。

咬人貓(Yao-Ren-Mao)是蕁麻科植物,全身覆蓋著細小的絨毛狀刺。這種刺非常脆弱,用手觸碰很容易斷裂並殘留在皮膚上。然後刺的尖端會在皮膚中進一步碎裂,裡面的毒液就會滲出來......就是這麼可怕的草。

這裡北二段以「咬人貓之山」而聞名,也因此讓這個山區蒙上了一層嚴峻的印象。不只有咬人貓。山上薊和野薔薇也特別多。總之,整座山都長滿了刺。

天空中烏雲密布,腳下泥濘不堪,兩旁還有兇猛的咬人貓......。就在我對這樣的異國登山道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李靜宜(Lee Natsumi)突然出現在我面前。聽起來像日文名字,但她是如假包換的台灣人。

那是在狹窄的登山道上發生的事。從正面走來了一組4人的男女隊伍。我靠向登山道旁邊,擦身而過的時候,隨口用日文說了聲「こんにちは」。

結果走在最後面的年輕女性露出「欸?」的表情停下了腳步。

「請問,您是日本人嗎......?」她用日文問道。

「是、是的!」我嚇了一跳,這樣回答。

「哇!竟然可以在這種地方遇到日本人!」她用充滿活力的笑容回答。

納ツミ非常喜歡日本,而且還自學日文。她也經常去日本旅行,還爬過四國的石鎚山。這天她穿著印有花朵圖案的白色雨衣,背著粉紅色的背包。從帽子裡露出來的大眼睛閃閃發光,長長的睫毛朝天空高高伸展。

「好、好可愛......」

就像在泥濘中綻放的白色花朵。就像在長滿荊棘的山中散發著柔和香氣的百合一樣。
在登山道上遇到的台北登山客們。從左邊開始是領隊彭俊達先生、陳曉龍先生、鍾素媚小姐,以及李靜宜(Lee Natsumi)小姐
她們是在台北市內工作的上班族登山團體。大家都很有經驗,經常在台灣各地縱走。這次她們原本打算前往位於北二段南側的閂山,但因為大雨受阻,停滯了2天後撤退下山。
我打開地圖,請教她們接下來的登山道狀況和水源資訊。順便詢問了關於730林道的交通方式,團隊領隊彭先生告訴我「在這座山的山腳下,有一位專門接送登山客的王先生,打電話給他,他就會開四輪驅動車來登山口接你」。這對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資訊。
追加:「很多人抱怨說雨衣的帽子擋住了ナツミ的臉,看不清楚!」所以我也貼上雨開始下之前的照片。好可愛~
但是王先生完全不會說英文。正當我感到困擾的時候,ナツミ這樣對我說。

「請您下山到地圖上寫著 15K 的地方,那裡手機訊號會比較好。ジュン先生您下山到 15K 之後,請用 email 或是電話聯絡我。我會打電話給王先生,請他到適合的地點接您」

(啊啊,真是個溫柔的人......)

我從背包裡拿出跟彼得先生借的手機,和ナツミ交換了電話號碼和 email。總覺得

「真的要小心喔」

離別時,她眼睫毛掛著雨珠,這樣說道。

「放心。為了妳,我一定會平安歸來的」

我(在心裡)這樣說,然後和他們道別。登山途中,第一次有這麼依依不捨的感覺。

台灣登山客的實力太驚人了

中午12點多,我抵達17公里處的分岔點。看到三個中年男子放下巨大的背包正在休息。正好,向他們問問路吧。

「請問往甘薯峰方向是走這邊嗎?」
「對。從那邊的懸崖下去」戴眼鏡的男子回答。
「剛好是芒草叢結束的地方喔」長相相似的男子接話。

這兩位是陳育冠(Rover Chen)和陳育亮(Yu-Liang Chen)先生。他們是住在台中的雙胞胎兄弟,長相、身材、說話方式都非常相似。另一位則是他們學生時代的朋友。從年輕時就一直一起玩的這三個男生,現在成了中年大叔,仍然會配合彼此公司的休假,一起到野外山林走走。

「請問你們從哪裡來的?」我打開地圖問。
「嗯......。該怎麼說呢」Rover 先生看著地圖,有點困擾。
「我們從這張地圖更外面的地方來的喔」Yu-Liang 先生接話。

聽說他們完成了被稱為「北一段」的北部高山縱走路線,然後直接進入北二段。今天已經是他們縱走的第八天。昨晚他們在甘薯南峰的指定營地紮營,一大早就出發,剛剛才抵達這裡。這些人竟然只花了半天的時間,就走完了我預計要花兩天才能走完的路程......!

我對他們非比尋常的速度,以及不補給也能連續走八天的強韌體力感到佩服。台灣登山客的實力太驚人了。他們接下來要一口氣下到登山口,然後請當地的車子來接駁。仔細一問,才知道他們說的是那位王先生。

「你回程也可以請他來接啊」
「啊,可是那個人好像完全不會說英文耶」
「不然我幫你打電話好了。下山後聯絡我」
「不用啦,我剛剛已經請其他人幫忙了」我簡單地說了剛剛發生的事。
「沒關係,就當作是萬一的保險吧」

說著,Rover 先生把電話號碼寫在紙上遞給我。

「而且......」Yu-Liang 先生補充說。

「大半夜或清晨打電話給年輕女生總是不好意思吧? 這點我們就不用顧慮。24小時隨時都可以打給我們」
「總之,祝你平安下山!」
這三個鐵人穿的竟然是橡膠長筒雨鞋!他們說「在台灣的山裡,這個最好用」,這麼說來,途中遇到的大學登山社隊員們也穿著類似的長筒雨鞋。真、真、真的嗎......!?
說完,他們背起巨大的背包,像疾風一樣地跑走了。

我有點發愣地目送他們離去。這已經是第幾個「乾爹」了? 總覺得遇到的人都太親切了,簡直像在做夢一樣。
明明冷到發抖的身體,又暖和了起來。昨晚還覺得遙遠的鄰國,又變得非常親近。

懸在半空中的懸崖

從17公里分岔點到耳無溪的指定營地,是一段沿著河邊碎石懸崖行走的、路況不佳的路段。原本就脆弱易崩塌的懸崖,因為持續不斷的降雨,變得更加容易崩塌。

在這裡我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迷失了方向,走到河邊路況不佳的地方。另一個是急著回到正確的路線,沒有回頭,而是強行切入捷徑。

(只要直接爬上這個懸崖,一定可以回到正規路線)

我這樣想,開始手腳並用地爬上碎石懸崖。懸崖上堆疊著人頭大小的岩石,只要把它們當作踏腳點,就算沒有確保繩索,應該也能順利爬上去。

然而,懸崖比我預想的還要容易崩塌。「啊......」就在我這樣想的瞬間,我踩著的右腳岩石崩落,我失去了平衡。「糟糕!」我立刻抓住眼前的大岩石。結果這次換成左腳的岩石崩落了。

我抱著岩石,懸在半空中。

我試圖尋找可以踩踏的地方,但無論怎麼踢,腳尖都無法抓牢。我無法放開抱著岩石的手臂,就這樣進退兩難。

最後,我狼狽地滑落,但總算還是克服了難關,這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教訓。

「絕對不要勉強」

我(不好意思地)再次重新學習了在山裡是理所當然的事。

渡過原木橋,在河灘紮營

地圖上標示著「耳無溪合流營地」的地方,實際上只是一片河灘。在兩條河流匯合處的旁邊,有幾處可以搭帳篷的沙灘,也有人紮營過的痕跡。河上橫跨著幾根原木,我搖搖晃晃地走過原木,抵達了營地。

這個晚上,我在狹窄的沙地上搭起帳篷,在轟隆作響的河水聲中入睡。雨還在下個不停。我已經厭煩透頂了。

隔天早上六點起床,收拾帳篷。雨沒有停。我把濕透的帳篷塞進濕透的背包裡,開始朝著南薯峰攀登。

從這裡開始就沒有水源了。我裝了足夠兩天三夜飲用的六公升水,背包又變得沉甸甸的。為了盡可能減輕重量,我把後半段要吃的糧食、相機腳架、濕掉的換洗衣物等不需要的東西裝進防水袋裡,藏在岩石下。希望不要被猴子或狸貓盯上......。

從這裡開始的路段非常陡峭。一開始就是連續的鎖鏈場,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如果是平常,這根本不算什麼,但因為傾盆大雨,所有東西都變得滑溜溜的。

我在濃霧中默默前進。已經沒有遇到任何人了。看來這座山區的登山客都已經下山了。我獨自一人,在這座山中,獨自一人不斷攀登。

標高 2,800m 的森林結界

下午三點,我抵達被稱為「2,800營地」的地方。那是一片位於森林中、約20榻榻米大的平坦空地,上面覆蓋著巨大的樹木,形成一個保護自身免受外界侵害的結界。是個適合搭帳篷的好地方。

(該怎麼辦)

說實話,我的心情很猶豫。距離日落還有時間。我希望能趁今天再往前推進一點。這樣下去,別說是甘薯峰了,恐怕連甘薯南峰都到不了。說不定明天雨就會停了。如果這樣,我現在就想登上稜線。我還不想放棄希望。

(ど、怎麼辦)

回過神來,雨衣的帽子裡響起喀喀的怪聲。那是我的臼齒在打顫的聲音。明明只是稍微停下來而已,身體卻已經冷到骨子裡。這裡是海拔2,800公尺。仔細想想,比八岳或雲之平還要高。身體冷到膝蓋都開始發抖。喪失鬥志。我沒有讓助手遞毛巾,而是自己丟了毛巾,決定今天在這裡露宿。
什麼東西都濕透了。從濕透的背包裡拿出濕透的帳篷,搭在濕透的野地上,然後濕淋淋地鑽進去。每天都在重複這個過程。
我趕緊搭起帳篷。即使如此,內帳還是在搭建過程中濕透了。我半放棄地把背包丟進帳篷裡,然後穿著雨衣滾了進去。就像丟進一隻剛從河裡上來的黃金獵犬一樣,帳篷的地板上立刻積了一灘水。

我彎腰擠在狹窄的前庭裡,脫掉沾滿泥巴的登山鞋,剝掉像臭水溝一樣的襪子。在擁擠的單人帳篷裡脫光衣服,用快乾毛巾擦拭身體。從防水袋裡拿出乾淨的內衣換上,但乾淨的襪子只剩下一雙了。好懷念夏天的太陽。
唯一的樂趣就是吃飯。台灣的冷凍乾燥飯(阿法米)超級好吃。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款「 蕃茄牛肉風味飯 (牛肉風味的番茄飯)」。八角等香料的香味,加上香菇和筍子的風味,以及番茄微妙的酸味,真是絕品。
我把短版的睡墊充氣,在濕透的帳篷裡做了一個乾燥的「島」。我小心翼翼地不要超出這個範圍,然後展開羽絨睡袋,鑽進去。好冷。我一直在睡袋裡待到冰冷的身體停止顫抖。

像彈珠一樣的雨滴敲打在30丹尼極薄的帳篷外帳上。聽著滴滴答答、毫無間隙的敲擊聲,不知不覺中我就睡著了。

狂風來了

將我從睡夢邊緣拉回來的是一陣可怕的轟鳴聲。就像噴射機從上空飛過一樣。

「什麼、什麼、什麼?」

我在帳篷裡繃緊身體。那聲音在頭頂20公尺左右的地方咆哮著。

嗚嗚嗚......

最初是像風切聲一樣小而尖銳的聲音。那聲音持續了約10秒鐘後,聲音束越來越粗,不久之後,又加入了像震動空氣一樣的低音「噗喔喔喔喔喔喔」。之後風速越來越快,最後變成「轟喔喔喔喔喔喔喔!」的噴射引擎轟鳴聲。那猛烈的暴風持續了約30秒鐘,最後留下咻嚕嚕的尾巴,消失在空中。這種情況每隔幾分鐘就會重複一次。

該怎麼說呢?這種風的吹法,既不像在阿爾卑斯山稜線上遇到的強烈陣風,也不像在巨大颱風的暴風圈中肆虐的沉重而密集的風。

「原來如此,是巴塔哥尼亞」

我突然意識到。這種間歇性的噴射風,和吹過南美大陸巴塔哥尼亞草原的風非常相似。

我過去曾多次被巴塔哥尼亞的狂風折磨。如果這種風進入森林裡,那就完全完蛋了。連帳篷都會被吹飛幾十公尺遠,造成嚴重的傷害。幸好沒有走到稜線上。如果我繼續前進,恐怕會成為這陣狂風的犧牲品。

從那之後,我害怕得睡不著。我在帳篷裡縮成一團,一邊發抖一邊等待風停。

登山就是這樣。
在自己無能為力的大力量面前屈服,乞求幫助。
認識到自己的無力。

到了半夜,風仍然沒有停歇,森林持續咆哮著。
我在帳篷裡縮成一團,只是祈禱風停下來。

我在咆哮的風中斷斷續續地睡著。風在凌晨3點左右開始減弱,在黎明時分消失了。

然而,雨仍然下個不停。雖然周圍開始變亮,但傾盆大雨仍然持續著。我很想去小便,但實在沒有勇氣走出帳篷。雨下得非常猛烈。

終於決定撤退

到了7點,雨仍然沒有停歇。在這個時間點,我決定撤退。在這種惡劣天氣下,超越森林界線是很危險的。如果在山脊線上遇到那陣風,會發生危及生命的麻煩。而且,在這種雨勢下,視線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行走,我感覺不到任何價值或魅力。

我焦躁地等到9點,雨勢只有一瞬間減弱。我趁著這個空檔,趕緊收拾帳篷。

與上山相比,下山輕鬆多了。樹葉非常滑,但只要注意這一點,一切都很順利。雨沒有停,視線也不好。雨下了這麼久,我對山已經沒有期待或後悔了。
這四天,幾乎沒有什麼視線。所有東西都被雨霧籠罩,失去了輪廓。只有依偎在腳邊的小東西,為灰色的山增添了色彩。
當我聽到耳無溪的聲音時,我丟掉了我一直小心翼翼背著的飲用水。我沿著繩索爬下昨天辛苦爬上的懸崖,回到了令人懷念的營地。我取回藏在岩石下的三腳架和糧食,放下背包,鬆了一口氣。好了,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咦......?」

就在那時。我感到一絲違和感。有什麼不對勁。和前天晚上住在這裡的時候相比,有什麼微妙的變化......。

「哇啊啊啊!」

當我意識到違和感的真相時,我發出了慘叫聲。是河。河寬完全不一樣。水位上升,水流改變了。不僅如此。我意識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橋、橋不見了!」
這是兩天前通過時的照片。河上架著一座用竹子捆紮而成的簡陋橋樑。我沿著它過了河,但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前天通過的圓木橋不見了。是被沖走了,還是淹沒在水裡了?橋樑所在的地方只有黑色的濁流在翻滾。到處都是泡沫。完全是白水。洶湧的漩渦吞噬了雨霧,發出狂暴的怒吼聲。

(糟了......)

我的腦袋一片空白。耳無溪匯流的露營指定地,顧名思義是兩條溪流匯合的地方,水位會以兩倍的速度上升。如果不趕快走,就回不去了。

不安的汗水從全身湧出。有沒有可以渡河的地方?我在河灘上跑來跑去,尋找可以沿著岩石渡到對岸的地方。但是,每個地方的水流都太急,根本無法渡河。唯一有可能的地方,是前天還有圓木橋的地方。

要渡河就趁現在。我決定徒步涉水,並立即開始準備。

其實我過去學過徒步涉水的方法。在阿拉斯加的迪納利國家公園進行單人健行時,我接受了公園管理員的指導。在迪納利,從自然保護的觀點來看,沒有任何步道,河上也沒有橋樑。因此,所有人在入山前都會接受如何渡河的指導。

徒步涉水時最重要的是解開背包的腰帶和胸帶。一般人可能會認為「為了不讓背包晃動,要牢牢地繫緊」,但完全相反。如果在徒步涉水時跌倒,會因為背包的重量而無法站起來。而且,在水流中,經常會「頭朝下游仰面跌倒」,這樣就會有強大的水壓從鼻子灌入。這非常危險。

因此,為了即使跌倒也能立即(脫掉背包)站起來,解開腰帶是基本原則。同時也要取下防雨罩。這是為了防止它在徒步涉水時吸水,變成錨。然後準備登山杖或合適的樹枝。這樣可以一邊確認水深一邊前進,如果水深超過腰部,就要立即返回。另外,如果有手套或工作手套,就戴在手上

僕はこれまで沢登りやトレッキングで徒渉したことは何度もあるが、まさか自分の人生の中で、こんな荒れ狂う川を渡ることになるなんて想像したこともなかった。緊張で口から心臓が飛び出しそうだった。

「大丈夫。もし流されたって死にはしない」

自分にそう言いきかせ、ほっぺたをひとつ張る。ブルッと一発武者震いをすると、僕はそろりと入水した。

さいわい水温はそれほど低くなかった。これなら途中で身動きできなくなることもないだろう。トレッキングポールを濁流につっこみ、水深を探りながらゆっくりと歩を進める。

「沒事沒事。別慌別慌」

走到河流中央,水深突然變深,浸到我的鼠蹊部附近。驚人的水量不斷地推擠我。如果不好好踩穩,感覺就要被沖走了。

「再一下下......。沒事。就這樣過去喔」

我小心翼翼地前進。走到河流正中央時,被轟隆轟隆的巨響包圍,除了河水奔騰的聲音之外,什麼都聽不到了。簡直就像在水裡一樣。但因為很專注,所以並不害怕。一步一步往前走。在水壓和體重之間保持平衡。我只考慮這些,然後往前走。

不久後,我終於走到了對岸。腳下不是混濁的激流,而是灰色的碎石坡。

「是地面」

明明只是短短幾分鐘的涉水,卻感覺像永遠一樣漫長。每一步都異常遙遠。把背包放到地上後,我便癱軟地坐在地上。

下山後等待著我的是......

隔天早上依然下著雨。但我已經不會再抱怨惡劣的天氣了。總之,我繼續朝著登山口走去。

下到被稱為「15k」的地點後,我拿出手機,向ビーターさん、ナツミちゃん他們,以及我的雙胞胎兄弟發送訊息,告知他們我平安無事。

「我將行程提前一天,現在已經下到15公里處了。山上一直下著雨,但我平安無事」

很快地,ナツミちゃん回覆了。

「太好了!大家都很擔心你喔!」

即使在工作中,她似乎也在等待我的消息。

「請稍等一下喔。我試著打電話給之前跟您提過的王先生」她還附上了表情符號。

過了一會兒,手機響起「沙鈴鈴」的聲音,ナツミちゃん再次傳來訊息。

「聯絡上王先生了! 他今天有空,說要來接您。2小時後在林道的9公里處接您!」
讀到這則訊息時,我真是欣喜若狂! 我簡直想在雨中跳起舞來。

手機響起「沙鈴鈴」的聲音,這次是雙胞胎兄弟傳來的訊息。
回到了懷念的柵欄(登山口)。雖然沒有成功登頂,也沒有完成環繞,但光是平安下山就值得我擺出勝利姿勢了。登山不只是登上山頂而已。在那一瞬間,我有了這樣的感覺。
「平安的消息,真是太好了。需要幫您安排車子嗎?」
「沒關係。我剛剛已經聯絡上王先生了。謝謝你」
「有任何困難都可以跟我說」

沙鈴鈴。令人開心的訊息接連不斷。這次又是ナツミちゃん。

「從清泉橋往南約20公里處,有一間叫做環清宮的寺廟。我已經拜託他們今晚讓您借住一晚了」

聽說那間寺廟有提供給參拜者住宿的設施,一晚200元台幣(約630日圓)。

「王先生會開車送您到環清宮。有熱水澡和洗衣機等著您喔!」

啊啊,真是太親切了。
我回覆了感謝的訊息,心情愉快地開始走路。連綿不斷的雨也不再令人感到痛苦。

砰。清泉橋的媽媽傳來了 LINE 訊息。

「真的太好了,你平安無事!」

畫面中出現了跳躍的熊貓貼圖。自從10號中午與我分別後,山腳下的村莊也每天都下著傾盆大雨。因為雨實在太大了,擔心的媽媽還跑去當地警察局報案,請求協尋我。

「但警察安慰我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我才勉強接受,然後一直等待著。所以你這樣平安下山,真的太好了!」

貼圖中的熊貓正在喜極而泣。
喜極而泣的人,應該是我才對。

沒事。台灣人真的超級親切

到9公里處來接我的王先生,是個皮膚黝黑的歐吉桑。他的車是改造過的三菱得利卡,非常厲害,無論是深不見底的車轍還是泥濘,都能輕鬆應付。然而,「以登山客為對象的白牌計程車」似乎只是他的表面身分,實際上他好像是當地的有力人士。把我們送到寺廟後,他便換乘停在那裡的自家用車保時捷凱燕,消失在某處。我們的鄰國真是神秘。

在寺廟的宿舍裡洗了個澡,然後在外面的水龍頭邊,用力地清洗沾滿泥巴的登山鞋,以及沾滿雨水氣味的髒衣服。分配給我的單人房裡,並排著16人份的上下舖,我在那裡拉起細繩,晾曬所有的衣物。當然也包括濕透的帳篷和潮濕的睡袋。房間裡瀰漫著雨水和河水的氣味,讓我感覺自己還在山裡。

床很硬,但這裡簡直是天堂。翻身也不會掉進水坑裡,去廁所也不需要穿雨衣。雨還在下著,但雨聲傳不到這裡。我還沒吹乾洗過的頭髮,就沉沉地睡著了。睡得非常非常沉。

隔天,我被從窗戶射進來的朝陽喚醒。陽光竟然如此耀眼。打開窗戶,一片藍天映入眼簾。那是連在夢中都看到的南國藍天。

我把洗好的衣物塞進背包,整理好回家的行李後,便站在前往宜蘭的巴士站牌旁。仰望山巒,清晰的稜線一覽無遺。天空是如此高遠,雲朵閃閃發光。才剛踏上歸途就放晴,真是沒這個運氣,但不知為何,我感到很滿足。這次的登山行程雖然很糟糕,但我完成了一趟很棒的旅行。

我至今已經旅行過許多國家。地球大概已經繞了四圈半。然後在各個地方都受到許多人的幫助。

無論去到哪裡,大家都非常親切,我總是帶著滿懷的感謝回到自己的國家。

但是,老實說。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每個人,都如此地,親切待人。當然,這可能也跟我在山裡有關。也可能跟我是以露營的方式旅行有關。但是,即便如此,我還是感到很驚訝。台灣人的善良簡直超乎尋常。

只要一說「我是日本人」,他們就會立刻往前傾,帶著燦爛的笑容,張開雙手幫助你。即使他們很忙、很累、很趕時間,也一定會停下來聽你說話。即使他們自己也淋得全身濕透、疲憊不堪(如果我完成了7天8天的大縱走,正在下山途中,而且還下著傾盆大雨,眼看太陽就要下山了,我絕對不會停下來),他們還是會像不忍心拋下迷路的小孩一樣,像為了好朋友一樣,全心全意地照顧你。

不只是在山裡。在台北、宜蘭,無論是在街上、餐廳、車站還是路邊,都有很多人主動跟我打招呼,支持我。現在回想起來,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台灣人的笑容。

「ジュンさん,你什麼都不用擔心喔。台灣人真的超級親切的。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在我為了入山申請而傷透腦筋的時候,我有一位喜歡台灣的朋友曾經這樣跟我說過。一開始我還聽不懂他在說什麼,但現在的我百分之百同意。而且如果有人想去台灣旅行,我想我也會跟他說一模一樣的話。

我們對鄰國了解得太少了。不知道在這麼近的地方,竟然有如此深山的自然美景。不知道在這麼近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善良的人們。
如果你想去國外爬山,或是想背著背包去旅行,我推薦鄰國台灣。雖然山很深、路很陡峭,但一定會是一趟美好的旅程。

我答應。我保證。


那麼,就來公開具體的台灣登山入山手續、這次旅行的台灣地圖,以及關於夥伴巴爾托羅等旅行實用資訊!


完全保存版!! 台灣登山之路相當漫長,要有心理準備!
這次我前往的南薯峰,在百岳中是難度較高的山區,但比這更辛苦的是出發前的日子。登山計畫的擬定和入山許可的申請手續超級麻煩。但其實只要按照步驟,任何人都能克服。在這裡,我將重現我實際進行的種種過程。

如何決定山,如何取得資訊
如果要收集最新資訊,果然還是網路最方便。因為可以用漢字搜尋地名和山區,所以我們日本人比西方人更有利。

■「 登山補給站 」是台灣版的 Yamareco(日本登山紀錄網站),是資訊收集的第一步。「登山行程記錄」專區不斷更新最新的登山紀錄。

■也推薦彙集台灣山岳和其他戶外場地、植物等資訊的「 台灣生態旅游 」。因為刊登了許多山的照片,所以可以用「想看看這個景色」這樣的直覺來考慮目的地。

■絕對要入手的是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 台灣百岳導遊圖 」。尺寸和方便性都和日本的「山と高原地図」非常相似。全套共 20 冊,完整收錄百岳的 1/25000 地形圖。除了地圖之外,還附有路線時間和營地資訊,以及區域指南。如果有去台北旅行的朋友,可以請他們幫忙買。我寫信給台北的「 台北山水 」,請他們幫我保留。

■西・ユタカ先生整理的網路「 台灣百岳全路線図 」被我用來確認路線時間和記錄資訊。這個時間似乎以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料為準,但設定的時間對健腳者來說都相當緊湊,所以最好以 1.5~2 倍的時間來考慮。

台灣百岳的分級列表和
登山申請相關規定範例

這是可以在網路上瀏覽的「雪霸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登山路線等級別入園申請相關規定」的日文 PDF。
除了由 A、B、C、C+、D、E 級組成的台灣百岳等級列表之外,還附有入山規則(根據山的等級,所需的經驗值和同行成員不同),以及「單獨登山申請許可書」。單獨登山的情況下,有義務加入保險,並定期向家人報告安全狀況。
順帶一提,這次我目標的南薯峰(實際上沒能去)是 C+等級。後來才知道 C+等級需要 3 人以上入山,並且需要過去攀登 B 級・C 級路線的登山經驗證明。至今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我的申請會被受理。

台灣登山 申請手續流程
在台灣的8個國家公園中,屬於山岳區域的「玉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以及這次造訪的「太魯閣國家公園」這3個國家公園,由各公園管理處進行監督和入山者的管制。3個國家公園的大部分是生態保護區、山地管制區。登山路線的大部分都通過其中,因此登山者需要辦理入園(入山)許可手續。

手續的方法有「在台灣的公園管理處窗口申請」、「郵寄或傳真」、「線上申請」這3種,但對我們外國人來說,線上申請比較方便。

從2015年11月起,上述3個國家公園的入園申請系統整合,可以在統一的線上申請網站上辦理手續和瀏覽資訊。
台灣國家公園入園線上申請網站的 TOP 畫面。除了線上申請之外,還可以確認各國家公園登山道的最新資訊、各公園的登山規則、文件下載、山屋和營地的空位狀況和抽籤結果等。選擇右上角的「日本語」後,也會顯示一些日文資訊。
這次以我造訪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說明申請步驟。

各公園似乎有些不同,但基本的規則和手續內容是相同的。另外, 玉山和雪霸有日文顯示,但這次造訪的太魯閣只有英文和中文 。因為我可以讀漢字地名等理由,所以我用中文辦理手續。如果不知道英文版的地名發音,就會一頭霧水。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主要手續流程如下。

■在線上申請網站上查詢住宿(山屋・營地)的空位狀況。

■隊伍的領導者(隊長)從線上申請網站申請入園(1個月~7天前。玉山從2個月前開始受理)。

■等待處理。

■將申請時取得的隊伍編號輸入到專用頁面,查詢申請狀況。

■如果符合入園人數的條件,就會發放入園許可。

■列印2份「入園許可證」。

■接著這次要向台灣的警察線上申請「入山許可」。

■許可下來後,列印出「入山許可證」和「成員名單」,與入園許可證一起攜帶。

這次實際進行的具體申請

台灣國家公園入園線上申請首頁
1從右上角的「入園申請」進入「入園線上申請」(線上就是線上之意),點擊太魯閣國家公園。

2一邊活用網路翻譯工具,一邊仔細閱讀規則。同意的話,在核取方塊打✓,然後點擊「我同意」按鈕。
申請者要掌握成員的資訊和登山計畫,不得填寫虛假內容或使用不實資訊,遵守颱風或森林火災等發生時發布的入園許可取消命令,需要有充足的裝備和經驗,以及關於環境保護......等等。要好好全部讀完喔!(我也有讀......應該.........)

3從這裡開始是實際的填寫頁面。有很多要輸入,很辛苦喔!但是有可以中途停止,之後再繼續寫的「草稿功能」,一邊好好準備必要的資訊一邊進行吧(最下面的「儲存草稿」按鈕就是)。
1的路線行程規劃是「登山計畫」,2申請人資料是「申請者資訊」,3領隊資料是「領導者資訊」,4隊員資料是「成員資訊」,5留守人資料就照字面意思

4路線行程規劃要輸入在哪一天走到哪裡,在哪裡住宿等明確的登山計畫。雖然說是輸入,但只要從下拉式選單中顯示的地名和項目中不斷選擇即可。這個頁面的輸入需要習慣,我也重做了很多次才完成。另外,如果登山道禁止通行,或是達到入山人數上限,下拉式選單中就不會顯示地名等,所以必須變更路線或日程。
1要走哪個區域。2要花幾天。「天」是「日」的意思。3何時入山。太魯閣從 1 個月前可以申請。4明確記載各天的行動。5決定要利用的住宿預定地。如果客滿就無法選擇,必須變更日程。6衛星電話是指和日本一樣的衛星電話(Satellite phone)。無線電頻是無線電收發機。這些都是任意的道具

5輸入申請人和成員資訊後,難關是「留守人資料」。需要緊急時可以聯絡到的台灣國內電話號碼,以及緊急聯絡人的台灣 ID。我認為如何找到這個人是台灣登山的最大重點。另外,衛星電話只有在持有的情況下才需要填寫。
玉山國家公園的申請,似乎也可以用居住在台灣的外國人的護照號碼申請

6暫時等待申請處理。即使山屋・營地達到人數上限,也會保留5天的候補等待時間。另外,即使成員或人數有變更,申請也可以繼續,但如果隊長無法參加,申請就會毫無疑問地被取消。

7自行在線上確認申請是否通過。處理似乎需要5天左右。
從右上角的「入園申請」>「申請進度查詢」查詢自己的申請進度。搜尋需要的是申請後透過電子郵件發送的個別「申請編號」和申請者的「護照號碼」

8經過初審、複審後「核准入園(批准入園)」終於來了ーーーーーー!!!

9下載「入園許可證」,列印2份。這樣就能順利地自己去爬台灣的山了!

......本以為這樣就結束

10さらに、台湾の警察の「 入山案件申辦系統 」で「入山許可証」の申請をする。以前は郵送か現地申請のみだったので、これでもかなりラクになったらしい。だからツベコベいわず前に進め! こちらも入山 5〜30 日前の申請が必要だ。
從「入山許可證申辦作業」開始,1「同意」個人資訊處理的注意事項等,2選擇外國人並填寫護照號碼。3填寫英數字代碼,4點擊「不使用自然人憑證」
明確填寫必要事項並申請後,稍後會收到一封名為「入山許可證審核通知」的電子郵件,將隨附的入山許可證和成員名單各列印兩份就完成了!

11將「入園許可證」、「入山許可證」、「成員名單」一套投入設置在登山口的郵筒。之後就只要爬山了!順帶一提......。我這次進入的山可能是冷門路線,登山口沒有設置郵筒。這麼努力辦理手續,結果......(T_T)

此外,入山的規則和手續方法等似乎會根據需要隨時更新。上述內容以我辦理手續的2016年5月為準,正在考慮台灣登山的人請以此為參考,同時自行查詢最新資訊。
台灣 Backpacking map
Akimama 的工作人員為我們準備了原創地圖,其中包含了在台灣實際停留的景點、戶外用品店、超市、餐飲店等各種旅行資訊。如果手機或平板電腦安裝了 Google 地圖,就可以結合自己目前所在位置的當地資訊,在台北或宜蘭使用地圖。此外,也可以從右上角的□標記移動到放大地圖(用電腦看比較清楚)。這次因為 GPS 軌跡有一部分無法順利提取,所以山中的行程記錄尚未完成。
旅途夥伴 Gregory Baltoro 65

歷代都愛用 Triconi 和 Baltoro,而 Baltoro 的現行型號堪稱傑作。 除了我在前兩篇國家的文章中介紹過的易於背負和框架的完整性之外,細節也做得很好。例如,正面配備了倒 U 字型的拉鍊,可以像行李袋一樣大大地打開,這點也很棒。在狹窄的帳篷裡整理行李時,這非常方便。此外,還有內置在正面口袋中的專用防雨罩、左右雙隔間的天蓋口袋、不需要時可以拆卸的底部綁帶,以及可以安心放入相機或手機的防水結構腰包等,充滿了貼心的設計。這次在山上也遇到了嚴重的下雨,但多虧了附帶的大型防雨罩,才能保護行李免受風雨侵襲。事實上,這款「Baltoro 65」在台灣也持續暢銷,這次也在山上遇到了許多“同胞”。

尺寸: S、M、L
容量: 61L(S 尺寸)、65L(M 尺寸)、69L(L 尺寸)
重量: 2,200g(S 尺寸)、2,300g(M 尺寸)、2,369g(L 尺寸)
顏色: 海軍藍、火花紅、暗影黑
價格:42,120日圓(含稅)

(撰文=Hobo-Jun,攝影=Nakao Yuriko)

更多【Asian Hobo Backpacking】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