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hoto by Yuriko Nakao

眺望我們居住的「亞洲」,
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登山步道......!
走遍世界的流浪旅人ホーボージュン
展開了前往亞洲的背包旅行。
第三個國家是漂浮在日本西方的島嶼・台灣!

獨自一人被留在台灣的山中

「......訪客、訪客!」

隱約聽到遠方傳來人聲。

「請醒來!」

我被搖醒,嚇了一跳。慌忙跳起來,發現巴士已經停靠,穿著制服的司機一臉擔心地面朝我。

「這、這裡是哪裡!!」

我慌忙詢問,但英語完全不通。

「清、清泉橋呢? 我、我想去清泉橋!」
「你在哪裡下車?」

不行。完全無法溝通。我從口袋裡拿出筆記本,用漢字寫上「清泉橋」給他看。司機看了之後,露出「啊,果然是這樣」的表情。然後指著巴士的後方,誇張地聳了聳肩。

「清泉橋已經過囉」

即使不懂中文,也能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

「搞砸了......」

我清楚地感覺到臉色發白。竟然在這麼重要的關頭犯了錯。啊,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就在那裡下了車。無論如何,都沒有返回方向的巴士,只能靠自己的雙腳步行了。

司機伸出兩根手指,反覆說著「リャン、リャン」,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完全不明白那是「2km」還是「2 小時」,還是他只是比出 V 字手勢在鼓勵我,總之我確定自己「搞砸了」。

接著,從宜蘭(イーラン)發車前往梨山(リーリャン)的長途巴士「國光號」冒著滾滾黑煙,駛離了狹窄的山路。

6月10日午前10時15分。
我獨自一人被留在台灣的山中。
無論我怎麼環顧四周,那裡只有深邃的綠色山巒綿延不絕......。

其實台灣是個山岳王國

大家聽到「台灣」,會聯想到什麼呢?
飲茶? 小籠包? 還是烏龍茶?
一般人大概會這麼想吧。但如果是資深的戶外玩家,肯定會這樣回答。

「說到台灣當然是登山啊!」

沒錯。其實台灣是個鮮為人知的「登山王國」。

大家都知道,我們居住的日本,標高超過 3,000m 的高山總共有 21 座。然而台灣竟然有 144 座 3,000m 以上的山峰......! 如果以山峰的數量來說,甚至超過 200 座。在幾乎與九州面積相同的狹小國土上,竟密集分布著日本的 10 倍之多的高山。
從 Google 地圖上一目瞭然。台灣是個山地佔國土 55%的山岳王國。距離與那國島只有 110km。真的是近在咫尺的「鄰居」
因此,登山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已經成為國民休閒活動。台灣各地都有登山協會和山岳會,甚至連民營電視台都會播放登山節目。

此外,最近年輕人之間也掀起了一股登山熱潮,每到假日,都可以看到許多身穿色彩鮮豔服裝的女孩們湧入山中。這種情況和現在的日本完全一樣。

順帶一提,帶領日本山女孩風潮的女性戶外雜誌『ランドネ』也發行了台灣版。在當地以『楽遊時尚』為標題,深受都市女性的歡迎。
也有發行專業雜誌。『戸外探索・OUTSIDE』是涵蓋範圍廣泛的戶外綜合雜誌。『台湾山岳』則是專業的山岳雜誌
我原本就對台灣的山很感興趣,去年發生了一件小事。Akimama 的工作人員去台灣旅行時(他們竟然囂張地在年末的員工旅遊跑去台灣玩),買了『台湾百嶽全圖』這本當地的山岳導覽地圖回來當伴手禮。

我在那之前完全不知道,原來台灣也有「百岳」,而且是業餘登山家們的重要指標。

就像日本一樣,有些人以攀登所有山峰為目標,努力不懈地持續登山,也有人將登山當作週末的休閒活動。

『台湾百嶽全圖』將百岳分為20個區域,並詳細刊載了各區域的山岳地形圖。
以相同比例尺比較 Google 地圖上的台灣和日本阿爾卑斯山的地形,可以發現台灣的山脈深度與日本不相上下,甚至更深

看到這個,我的心動搖了。

不,不是對「百岳」動心。我對登頂和集章活動完全沒有興趣。而是被地圖上標示的「縱走路線」深深吸引。各地圖上都刊載了連接台灣各地山脈的各種路線。
「原來如此。台灣有 200 座 3,000m 以上的山峰,而且可以連接起來行走!」

光是想像就令人興奮不已。而且搭飛機到台灣只要3個半小時,如果買到廉價航空的機票,來回甚至不用3萬日圓。搞不好比去北海道的山還近還便宜。

我將『台湾百嶽総図』攤開在桌上,立刻開始擬定縱走計畫(或者說是妄想)。名稱就叫做「登頂後喝凍頂烏龍茶! 台灣中央山脈大縱走計畫」。

沒想到事情並非如此順利(又來了!?)

台灣登山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山登りに國家的許可が必要!?

我一開始調查的是台灣最高峰的玉山(3,952公尺)。

玉山對日本人來說是座很熟悉的山。在日本統治時代(1895~1945年)被稱為「新高山」,這個名稱帶有比富士山更高的「新日本最高峰」的含義。
圖片:Wikipedia「 玉山

成功初次登上這座山的也是日本人,據說人類學者鳥居龍藏於1900年4月11日登頂是官方記錄中最早的。

順帶一提,太平洋戰爭開戰的密碼電文中使用了「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攀登新高山)」這句話是個有名的故事。對當時的日本人來說,玉山是如此重要的存在。

戰後70年後的今天,這座山仍然受到日本人的歡迎,並組成了許多登山旅行團。

然而,調查後發現這個「玉山登山旅行團」相當昂貴。3天4夜要價20萬日圓。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去爬。當我這麼想時,發現入山管制非常嚴格。竟然必須在登山開始的4個月前到40天前提出入山申請。似乎有為外國人設置優先名額,但如果沒有取得這個名額,就必須參加抽籤。這麼麻煩的山,我不想去。

因此,我調查了台灣第二高峰的雪山(3,886公尺)。這座山也是由日本登山家開拓、初次登頂的山,其山容與南阿爾卑斯山的北岳相似,帶有高山氛圍。與玉山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山屋(只有避難小屋),必須自己攜帶睡袋、自炊用具和糧食,這也讓我產生了興趣。
圖片:Wikipedia「 雪山

然而,我發現這座雪山也被指定為國家公園(國立公園),因此登山需要入山許可。「台灣的山要爬之前很麻煩喔!」我從很多人那裡聽說過,原來如此,是這麼回事啊。

從這裡開始,我展開了苦惱和奮鬥的日子。畢竟我非常不擅長「許可申請」、「必要事項」、「仔細閱讀內容」之類的文書工作,過著盡量不接近政府機關的人生。「為什麼爬山要向人蓋章啊!」我也有這種想法,這是一項壓力很大的工作。

具體步驟預計會在後篇的卷末整理,但先簡單寫一下基本內容。因為日本幾乎沒有針對個人登山者的申請訣竅(我在收集資訊方面非常辛苦),參考文獻非常少。
1首先,最基本的是,台灣政府從自然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將全國7個區域指定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這些區域受到《國家公園法》的保護。
2山岳區域有「玉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這3個地方,各公園管理處負責監督和管制入山者。
3為了攀登公園內的生態保護區,即使是個人也必須提出入園(入山)申請並獲得許可。
4公園內的登山路線根據難度分為 A(1~3 天的健行)到 E(積雪期的封閉路線攀登)共 6 個等級,根據路線的不同,手續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5申請 B 級以上的路線時,必須證明具有 A 級的登山經驗,申請 C+級以上的路線時,必須組成 3 人以上的隊伍。
6申請時需要提交隊員的個人資訊和身分證影本,外國籍人士則需要提交居住在台灣的留守人(身元保證人)的身分證件和緊急聯絡方式,以及記載每日行動和營地位置的登山計畫。
7申請可以在網路上進行。各國家公園的網站上備有中文和英文的申請表格,深受日本人歡迎的玉山國家公園和雪霸國家公園也備有日文表格。
圖片:台灣國家公園 入園入山申請專門網站首頁(部分有日文顯示)
8單獨登山的情況下,除了上述申請外,還需要提交「單獨登山申請承諾書」,為了降低遇難風險,需要攜帶衛星電話、手持 GPS、繩索、頭盔等,並定期向家人・留守人報告安全狀況。
9如果使用山屋,需要在申請書的同時自行預約該區域的山屋(住宿費免費)。如果超過人數限制,則需要更改行程或山區,或是等待候補。
10入園許可下來並收到入園許可證後,需要將其攜帶到當地,並向各登山口附近的警察局提交入山許可申請書,以取得「入山許可證」。
超 級 麻 煩 ーーーー!

這種麻煩事,怎麼可能做得到。
不可能做到。不會去做。我可是大爺我。
這就是首先擋在我面前的難關。
身元保證人問題

在眾多麻煩問題中,最令人困擾的是身元保證人問題。沒有這個就連申請都無法進行。但我沒去過台灣,在當地也沒有任何認識的人。

沒辦法,我只好隨機打電話。家人、親戚、朋友、朋友的朋友、工作夥伴、供應商、當地的前輩、學校的學弟妹、前女友、前男友、鄰居。請問一下,你去過台灣嗎? 欸欸,你有朋友在台灣嗎? 雖然這是一個相當強硬、魯莽和無理的要求,但我也沒有其他辦法。

「我學生時代足球部的學弟好像被派到台灣的某個地方出差。」
「我們公司的工讀生的媽媽好像是台灣出身。」

我依賴任何微弱的關係。但這些關係都太微弱了,很難到達台灣。或許真的不行了。要放棄高山,去走走附近的里山嗎,當我開始這麼想的時候。

「我在台北有工作上的朋友。要不要拜託看看?」

主持戶外品牌「TetonBros.」的朋友鈴木ノリ聯絡了我。那時已經是五月中旬了。

「他對戶外活動不太了解,但英文很好,所以溝通上應該沒問題。」

那個人是在台北市內從事紡織相關工作的彼得先生。ノリ立刻寫了一封英文的介紹信,幸運的是,彼得先生爽快地答應了。

「太棒了!」

我高興地跳了起來。這樣總算可以踏出第一步了。

但申請需要身元保證人的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住家地址、電話號碼等。我從未見過面的外國人,會願意把這麼重要的個人資訊交給我嗎? 我透過電子郵件和 LINE,仔細地向彼得先生一一說明,謹慎地進行。這是一項相當令人疲憊的工作。

同時我也開始考慮要爬哪座山,但日本幾乎沒有玉山和雪山以外的資訊。我完全不知道台灣百岳分別是什麼等級的山。(此外, 後篇會刊載台灣百岳的登山等級一覽表,也請參考)

我在網路上收集了關於台灣山岳的資訊。可以獲得真實資訊的幾乎都是個人部落格或登山協會的報告書,當然全部都是中文。

「位於油婆蘭山頂北緣凹谷,距最高點約350公尺,是雪劍稜脈上最重要的宿營基地,水源在營地往大劍山方向北走,走劍南尖山與大劍山之間的鞍部, 循指標西北陡降溪澗中取水」

ハア~?
圖片:2010 年西 裕先生整理的網路上的「 台灣百岳全路線圖 」也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價值

我從電腦螢幕上如洪水般湧出的漢字中掙扎,苦惱、煩惱、思考。最後決定去「北二段縱走」。理由是離台北很近(雖然也離了150公里以上),路線包含4座百岳的高山路線,而且可以走環狀路線。如果登山口和下山口相同,往返應該會比較輕鬆。即便如此,也需要最短7天8夜(山中4天5夜)的時間。這是一次相當大的縱走。

然而,當我實際申請時,又發現了問題。

環狀路線上的鬼門關斷崖(好可怕的名字)因為四月的大雨崩塌,現在禁止進入。當然不會核發入山許可。

沒辦法,這次我更改為往返北二段北部的路線重新申請。這條路線可以攀登百岳・甘藷峰(3,158公尺)、甘藷南峰(3,157公尺)這兩座3,000公尺的山峰。是甜地瓜山。名字還不錯。但這次申請也被駁回了。

「為什麼啦ーー

いろいろ調べてみるとスイートポテトの1日の入山定数は24人で、すでに定員に達しているらしいのだ。

「搞什麼鬼啊ーー」

明明是這麼冷門的路線。明明是雨季。明明是平日......。台灣的登山熱潮到底是什麼情況啊?

無可奈何地更改了行程,如果6月10日入山,名額還算充裕。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想辦法這樣走了。

配合這個登山日程,訂了 6 月 8 日出發的機票,瀏覽「Booking.com」尋找台北的平價旅館,並寫信給當地的戶外用品店預訂了地形圖。

忙得我暈頭轉向。

彼得人很好,但對山的事情一竅不通。到登山口的交通方式該怎麼辦、這個時期 3,000 公尺的高山有多冷、睡袋用 Montbell 的 3 號可以嗎、需要繩索嗎、飲用水最多 5 公升夠嗎......。這些關於山的事情,只能到當地再看看了。

就這樣迎來了出發前夕。一邊煩惱著打包行李,一邊瀏覽著申請入山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查看申請狀況,那裡確實顯示著閃閃發光的「入園許可證」。每天每天都瀏覽網站,但老實說已經覺得沒希望了。

太好了。
這樣就能登山了!

第一次來到台北,真是個令人驚訝的城鎮

「咦~!竟然有 CoCo 壹番屋!」

抵達台北市內,讓我驚訝的是日本企業的滲透程度。我本以為自己在香港和越南已經習慣了,但台灣的程度完全不同。一出台北車站,就看到巨大的三越百貨公司,入口處還鎮座著金色的獅子。走在街上,全家、吉野家、Doutor、摩斯漢堡、無印良品、Uniqlo、TSUTAYA 等熟悉的招牌映入眼簾。

我第一次去美國的時候,也曾驚訝地想說「咦~,這裡也有丹尼斯餐廳啊!」,這次也差不多是同樣的驚訝程度(笑)。

還有另一件讓我驚訝的事情是,彼得是個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因為之前的聯絡都是用英文,而且名字是英文的 Peter,所以擅自以為他是外資企業的商務人士。

「初次見面。我就是彼得。」

實際見面後,我又再次嚇了一跳。

「咦~!你會說日文啊!」

「我每個月都會去一次東京。」

不只是彼得,台灣的商務人士很多人在工作上都會使用英文名字。而且很多人都會去日文補習班,說著流利的日文。在來到台北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些事。

戶外用品店的充實程度也讓我嚇了一跳。

台北車站附近有好幾家專業的店家,世界各國的一流品牌都進駐了。店裡年輕的店員會閱讀《山與溪谷》和《BE-PAL》等日本雜誌來學習最新資訊,甚至連《WILDERNESS》這種超級專業的雜誌都有。

「你看,這是我喔。」

剛好放在那裡的雜誌封面上刊登了我,我指著自己,年輕的店員瞪大了眼睛,非常驚訝。

我們雖然是鄰國,但彼此之間卻充滿了驚奇。

山路擁擠的原因是......

這也是來到當地才知道的事情,從隔天的9號到12號,台灣是端午節(農曆5月5日)的4天連假。好像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放假了,熱鬧的地方到處都是人山人海。

「原來如此!因為是連假,所以入山申請才會這麼多啊!」

我終於知道山路擁擠的謎底了。同時,一絲不安掠過我的腦海。電車和巴士能搭得上嗎......?

請彼得陪我去台北車站,果然前往中繼站宜蘭的列車全部客滿。我慌忙地前往長途巴士總站,請他們查詢前往宜蘭的巴士空位狀況。這裡勉強還有空位,所以立刻預訂了。

「住宿的地方決定了嗎?」
「不,還沒想到那裡。」
「那可不妙。」

飯店也幾乎都客滿了。宜蘭市也是觀光勝地,所以很受歡迎。彼得一間一間地打電話到宜蘭的飯店,總算幫我訂到房間。真是個可靠的寄養家庭。

然後在道別的時候,還借給我一支國內用的手機,說是「為了以防萬一」。

「可以用國內通話,而且用這支手機透過 Wi-Fi 路由器來進行 LINE 和訊息的傳輸,也比用你自己的手機快。」

我感謝他好意的提議,將手機放進夾鏈袋裡,和緊急用品一起塞進背包深處。

但當時我萬萬沒想到,這支手機竟然真的會變成「熱線」......。
在台北市區採買露營食物。台灣到處都是美食,讓人難以抉擇。為了對付在香港山徑吃足苦頭的「小黑蚊」,也買了專用的防蚊噴霧

清泉橋的阿嬤

「唉呀,真糟糕......」

目送巴士駛離後,我拖著沉重的步伐開始走。「拖著沉重的步伐」這句話沒有比現在更適合的狀況了。好不容易搭上了早班的巴士,卻不小心睡過頭,導致行程大幅延誤。

昨天,9號傍晚抵達宜蘭市的我,一到飯店辦理入住手續後,立刻前往巴士總站查詢路線巴士的時刻表。前往山上的巴士一天只有兩班,分別是早上7點發車和下午1點發車。到登山口「清泉橋」好像要將近4個小時。我想要盡早入山,所以買了早上7點從宜蘭發車的「國光號」車票。

然後今天早上早起搭上巴士的我,一坐到位子上就直接睡死了。感覺到目前為止的疲勞一口氣湧了上來。我將鬧鐘設定在比預計抵達時間早一點的10點半,但巴士比鬧鐘設定的時間更早抵達。
睡過頭的我向司機詢問現在的位置,但司機好像沒看過地圖,完全不得要領。只是一直重複著「兩!兩!」
「如果今天沒辦法入山該怎麼辦?」

走著走著,這樣的擔憂掠過我的腦海。雖然無法按照登山計畫書的預定行程走也沒辦法,但這次的縱走在日程上並沒有那麼充裕。正因為不清楚山上的狀況,所以想要盡早推進。

最重要的是,我有一件在意的事情。那就是「730林道」。從清泉橋巴士站到登山口,要沿著廢棄的林道前進,但林道的狀況如何,會大幅影響抵達的時間。到底是鋪好的路面、還是碎石路、有沒有車子通行、能不能搭便車、還是只能一直走......。因為距離相當長,所以我很在意這件事。

「不行、不行、不行!」

我搖搖頭,甩開了擔憂。關於730林道,我在日本也仔細調查過,也請彼得幫忙調查。但最後還是不清楚實際情況。那是當然的。像這種山裡面已經廢棄的林道狀況如何,如果不是當地人或非常了解內情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比起這個,現在最重要的是先抵達清泉橋。

走了大約30分鐘,在道路旁邊看到了民宅。原來在這種山裡面也有人居住。

「啊,對了!」

如果有民宅,手機應該也能通訊。我拿出在機場租的 Wi-Fi 分享器,打開電源,啟動 iPhone 的 Google 地圖。不久,畫面上顯示出蜿蜒的山路和表示目前位置的藍色標記。

「ㄑㄧㄥ、ㄑㄩㄢˊ、ㄑㄧㄠˊ」

在搜尋欄輸入「清泉橋」,路線和距離立刻顯示出來。這種時候能使用漢字真是太好了。
真是「有困難找 Google 老師」。我的手持 GPS 無法顯示詳細地圖,但 Google 地圖卻能顯示詳細的地名。山間部的花朵依然美麗,與我慌張失措的樣子形成對比。

「什麼!快到了嘛!」

從現在位置到清泉橋顯示步行 13 分鐘。司機說的「リャン」(Liang)是指「2km」啊。得救了。這樣時間上的損失就能降到最低。

抵達的清泉橋是座鮮紅色的可愛鐵橋。用鮮豔的油漆塗裝的桁架結構與山林的綠意形成鮮明的對比。我正在拍照留念時,一位帶著孩子、站在橋邊的年輕媽媽,啪嗒啪嗒地朝我跑來。然後用快速的英語這樣說。

「你,接下來要入山嗎?」

這位媽媽穿著登山品牌的襯衫,腳上穿著低筒的登山鞋。鑰匙圈上掛著登山扣的飾品。看來是個喜歡山的人。

「是的。沒錯。」
「要去北二段?」
「はい」
「要待幾天(幾日)?」
「五天四夜。」
「接下來天氣會變得非常糟喔。」
「......好像是這樣沒錯。」

這個人名叫黃惠芳,住在附近的聚落。她說自己也很常爬山,但北二段是險峻的山區,擔心不習慣的外國人在雨季獨自進入。

「鬼門關斷崖是個可怕的地方,已經有好幾個人在那裡遇難了,而且稜線上也沒有水源喔!」

我拿出用中文寫的登山計畫書和地形圖,向黃小姐說明我打算怎麼走。

「我打算在耳無川的匯流點和甘薯南峰紮營,然後空手往返甘藷峰。我不會靠近鬼門關斷崖,所以沒問題。」

黃小姐過去也曾登上甘藷峰,她打電話給山友,詢問最近登山道的狀況和水源。

「要怎麼去柵欄(登山口)?」
「我打算用走的。」
「欸!那要花上半天以上的時間喔!」

雖然我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預期,但當地的登山者會開車縮短這段路程。林道雖然相當顛簸,但從這裡到9公里外的地方,一般轎車還勉強可以通行。如果是越野型的四輪驅動車,就可以開到11.7公里外的登山口。

登山口位於海拔2,600公尺處。這裡清泉橋是1,500公尺,光是這段路就要爬升1,000公尺以上。一開始就是陡坡。
「今天能爬到嗎......」我感到一片茫然。

就在這時。一輛卡車駛入了730林道。黃小姐大聲呼喊著跑過去,攔下了那輛卡車。

「請停止!請把此人在車上!」

卡車是當地林業相關人士的,開車的年輕人似乎是黃小姐的熟人。黃小姐簡單地說了幾句後,轉過頭來向我招手,這樣說。

「他願意載你到半路!」
「謝謝!幫大忙了!」

我慌忙跑過去,把背包丟到貨台上。

「你有 LINE 嗎?我把我的 ID 告訴你,如果發生什麼事隨時都可以聯絡我喔!」

我手忙腳亂地交換了 LINE。

「如果雨勢變大,不要勉強,趕快下山喔!」
「謝謝!」

黃小姐比我年輕20歲左右,但感覺就像媽媽一樣。我在台灣又多了一個乾媽。

「那麼,我出發了!」
「再見!」
「再見!」

就這樣,我的大縱走開始了。
我心情高昂,笑容滿面。
不知為何,我感覺一切都會很順利。

是的。當時的我還沒有想像到,自己的前方正等待著一場「大冒險」......。

台灣背包旅行後篇待續。


那麼,這次公開旅行的台灣地圖和順道拜訪的商店等實用資訊!


台灣 Backpacking map
Akimama 的工作人員準備了原創地圖,其中包含在台灣實際拜訪的場地、戶外用品店、超市、餐飲店等各種旅行資訊。如果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安裝了 Google 地圖,就可以結合自己目前所在地的資訊,在台北或宜蘭使用地圖。此外,可以從右上角的□標記移至放大地圖(在 PC 上觀看比較容易)
台北市內的戶外用品店街很有趣喔
東京的神保町以林立著許多戶外用品店而聞名,但在台北車站附近也有同樣林立著零售店和製造商直營店的商店街。與之前去過的香港和越南相比,這裡的商品種類非常豐富。與日本的商店不相上下,可以買到任何需要的東西(注意:打工的女孩們都很可愛,但不能帶走)。如果是戶外活動愛好者,到台灣觀光時一定要去這個區域逛逛。
從台北車站的 M7 出口到地面後,轉個彎就可以看到這個招牌。「拓荒者」光看字面就很 MAN!販售攀岩和登山等專業裝備的「 台北山水 」在台灣有 3 家分店。大型背包的種類也很豐富,Gregory 是很受歡迎的系列。也有台灣原創品牌和滑雪用品
台北山水並列的另類商品是「 登山友 」。這是一家創立於 1959 年的老店,店內設有攀岩牆,並有專業人員常駐。二樓還有便宜又實用的台灣製內衣,以及許多價格親民的日本產品,商品種類相當平價。

這裡有著和昭文社「山與高原地圖」極為相似的地圖,甚至還販售網羅百岳的全20卷豪華套組。此外,還有刻著100座山名的飾品插在板子上販售。想必以登頂所有山為目標的人,會一點一滴地收集吧。說到台灣,就會想到小籠包
抵達台灣的夜晚,Peter 帶我去了小籠包老店「高記」。聽說老闆曾在上海學藝,之後才在台灣開店,光是台北就有 4 家分店。包在 Q 彈外皮裡的肉餡,一口咬下湯汁四溢。蝦仁燒賣也很好吃。

旅行的夥伴 Gregory Baltoro 65

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 Triconi 和 Baltoro,而 Baltoro 的現行款更是傑作。 之前在兩個國家的文章中介紹過的背負舒適度和框架的完成度自不必說,肩帶的活動性也相當出色。左右肩帶和腰帶可以獨立活動,肩帶會隨著步行或攀登的動作而移動,使荷重始終保持在中心。我認為這種靈活性和由此產生的平衡感是其他品牌無法模仿的。
尺寸: S、M、L
容量: 61L(S 尺寸)、65L(M 尺寸)、69L(L 尺寸)
重量: 2,200g(S 尺寸)、2,300g(M 尺寸)、2,369g(L 尺寸)
顏色: 海軍藍、火花紅、暗影黑
價格:42,120日圓(含稅)

(撰文=Hobo-Jun,攝影=中尾由里子)

更多【Asian Hobo Backpacking】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