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100模型-010 第一性原理
Length: • 1 min
Annotated by Harry
芒格100模型-010 第一性原理|日报982
进行中

1人参与
why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作为芒格100模型的核心模型之一,是一种追求本质、突破表象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哲学态度,要求我们从最基本的真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重新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这种思维模型因其深度和创新潜力,在科技创新、商业决策和问题解决中被广泛推崇,尤其以埃隆·马斯克的实践案例为人熟知。
what
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在于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最基本的、不可再简化的真理或假设,然后从这些基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构建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它拒绝依赖传统观念、经验类比或既定规则,而是回归事物的本源,探寻“为什么”和“是什么”的根本答案。
简单来说,第一性原理可以被视为一种 “从零开始”的思考方式。它要求我们剥离表面的现象、社会习俗或行业惯例,直面问题的本质。这种方法的核心假设是: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可优化的,只有通过回归基础,才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例如,假设我们要设计一辆更便宜的电动汽车。传统思维可能基于现有技术优化成本,而第一性原理会让我们问:电动汽车的核心是什么?电池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能否从原材料和物理规律出发,重新定义制造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挑战了现状,打开了创新的空间。
第一性原理的反面,是类比思维(analogy)。类比思维往往基于经验、行业惯例或通用做法做出判断:因为过去这样做有效,我们就继续这样做。第一性原理则要求先撇除一切外部“包装”,只保留最不可或缺的组件,然后在这个“原子层面”上重新思考该如何利用这些原子,构建一个可能更优的解答。就如同物理学家在探究物质最底层结构时会先到达粒子层面,再寻求规律,这种做法经常能带来突破性的发现。
思想起源
哲学根源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并非现代发明,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概念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第一原理是那些不依赖其他命题而独立存在的、自明的真理。例如,“A是A”(同一律)是逻辑推理的基础,无法被进一步证明,却是一切知识的起点。这种追求本质的哲学传统为后来的科学和理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在科学史上,第一性原理的影子随处可见。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回归到重力这一基本规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欧几里得从几条简单公理出发,构建了整个几何学体系。这些例子表明,第一性原理不仅是哲学思辨,也是科学发现的基石。
现代复兴
在现代,第一性原理被重新发掘并广泛应用于技术和商业领域。埃隆·马斯克是这一思维方式的著名实践者。他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而不是类比。我们从物理学的基本真理出发,然后推理出结论。”这种方法帮助他在特斯拉和SpaceX的项目中实现了突破,例如降低电池成本和火箭发射费用。
第一性原理的现代复兴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传统经验和类比思维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往往失效,而回归本质的思考方式则提供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核心思想
要真正使用好第一性原理,需要深入理解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拆解假设
几乎所有问题都蕴含很多先入为主的假设,例如“要造电动汽车就一定很贵”、“要进入教育行业一定要办线下培训机构”、“开展某项服务必须拥有某种资质”等等。这些假设往往来自行业惯例、媒体报道、身边人的经验甚至大众对某个事物的刻板印象。第一性原理的第一步,是要求我们识别并且拆解这些假设,将其一一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判断其中哪些是真正必要、哪些只是流行的臆断或被固化的偏见。
回归本源
当我们谈论要做一款新产品时,最基本的需求和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想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其最核心的“原子需求”是“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并与教师进行交互”。抛开那些眼花缭乱的功能,可能最底层的问题在于:学生需要获得优质内容,需要能及时得到反馈,需要足够动机维持学习,而教师或者内容提供者需要有一定收益或回报激励。当你看到这一层,就会明白并非所有“花哨功能”都是第一性的,而是从这些功能当中提炼出真正支撑用户需求的底层要素,然后再去构造具体实现。
从根源设计解决方案
既然已经拆解到最底层,那么接下来就要在这个底层构造新的答案。它不一定符合传统思路,也不一定符合“常识”,但它往往能突破当前的思维局限。比如,马斯克在做SpaceX时,就把火箭拆解为成本最重要的几个部分:燃料、发动机、结构材料等。并发现如果自己直接采购原材料来制造,整体成本远低于购买成品火箭。传统行业会觉得“造火箭是大企业专利”,可他基于第一性原理就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只要抓住核心部件并自己研发,将能够用更低成本实现发射。
勇于质疑“理所当然”的路径
人在社会生活中,无可避免地会接受到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律”或“集体常识”。这些规律很多确有其道理,但也可能会在特定时刻固化人的大脑,使人拒绝新思路。第一性原理需要我们随时对这些“理所当然”的做法提出质疑:它真的100%正确吗?它是否只适用于特定环境?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这种大胆质疑的过程常常带来新的灵感。
how
最佳案例:特斯拉电动车的电池革命
2000年代,电动汽车的普及受限於电池成本。当时,行业普遍认为电池价格每千瓦时约250美元是“合理”的,且只能通过大规模生产缓慢降低成本。
马斯克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此有完全不同的思考:
- 分解问题 他将电池分解为基本元素:锂、镍、钴、电解质等原材料,并研究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
- 计算理论成本 通过化学和物理原理,他估算出电池的理论成本约为每千瓦时80美元,远低于行业标准。
- 识别差距 他发现现有成本高昂的原因并非材料本身,而是制造过程的低效和供应链的冗余。
- 重构解决方案 特斯拉投资研发了新的电池生产技术(如干电极工艺),并通过垂直整合控制原材料供应链,最终将成本降至接近理论值。
这一策略使特斯拉的电池成本在2020年代降至每千瓦时100美元以下,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后来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
方法:如何应用?
以下是一个五步实践框架,帮助你在现实中应用第一性原理:
- 定义问题 明确你试图解决的具体问题。例如:“如何降低房屋建造成本?”
- 分解到基石 将问题拆分为基本元素:土地、材料、人工、设计等。
- 寻找基本原理 研究这些元素的本质规律。例如,木材的价格由供需和加工成本决定。
- 逻辑推理 从这些原理推导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材料成本可控,能否用预制件替代传统建造?
- 验证与迭代 测试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反馈优化。
场景:在哪些地方运用?
对大多数人而言,第一性原理似乎过于“宏大”,但其实它完全可以应用在一些日常决策场景中,只是深度与广度上会有差异:
财务与投资决策 比如,你在考虑要不要投资某只股票,通常人们会看媒体报道、看市场情绪、看经济指标,再凭过去经验进行“类比推理”。而第一性原理会引导你去探究最底层的东西:这家企业到底创造什么价值?他们的成本结构是什么?竞争壁垒是什么?产品需求是必需还是可替代?当你把这些问题拆解透彻,往往就能得到更贴近现实的认知,减少被市场噪音所左右。
个人成长与学习 假设你觉得自己每天阅读量不够,想要提升学习效率。传统思路是“看看别人推荐了哪些方法或工具”,然后一股脑买各种阅读App、买听书会员。但如果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则会问:为什么我要提高阅读量?阅读的最核心价值是什么?其中哪部分知识对我的目标最关键?我的时间结构又是什么?能投入多少精力?在这些问题的底层,你可能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有条理地学习特定领域知识”而非“盲目地囤书和听课”。通过拆解这些底层诉求,你会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学习路径,减少无效投入。
职场决策 是否要跳槽?如何与团队高效协作?许多人用直觉或习惯来应对,如果借助第一性原理,则可以先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它的本质目标是什么?受哪些关键因素驱动?哪些限制最根本?接下来再逐一拆解,看是否能够有更灵活的安排,从而在纷繁复杂的职场关系或行业变动中寻求创新与突破。
科技创新 在技术研发中,第一性原理帮助工程师突破现有技术的限制。例如,特斯拉在电池开发中没有接受“电池成本高是常态”的假设,而是从原材料价格和化学原理出发,重新设计生产流程,最终大幅降低了成本。
商业决策 在商业领域,第一性原理可以用来重新定义市场规则。例如,亚马逊的Jeff Bezos通过回归“客户需求是最基本的真理”,推出了Prime会员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
日常问题解决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第一性原理也能发挥作用。例如,面对“如何更高效地学习”这个问题,传统方法可能是模仿他人,而第一性原理会让我们分解学习的本质:大脑如何吸收信息?记忆的底层机制是什么?基于此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为什么人们不用它?
“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有价值,非常有价值,显而易见,众所周知。但是,极少有人真正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为什么呢?
对底层专业知识的要求极高 要真正回归本源,我们必须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有深刻且精准的把握。比如你想重新发明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就必须先懂电化学;你想要重构某种在线教育模式,就必须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和数字化技术。如果你只停留在表面,就无法真正抓住那些“原子层面”的细节;反过来也可能因为缺乏领域认知而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
类比思维更省力 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习惯于“拿来主义”。因为大脑本身就倾向于能量最小化,而类比思维意味着不需要进行大规模地拆解、质疑和重构,只需快速对比类似情景就能给出“差不多”的结论。人在决策时也有一种“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天性,这让类比思维在相当多场合看上去很合适。
惯性与风险厌恶 尤其在一些传统行业里,当你要尝试用颠覆性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就势必要触碰既有格局和利益。多数人因为对失败的恐惧,对行业潜在威慑力的担忧,宁可采用与主流相似的解决方式,至少不会因此饱受质疑。执行第一性原理意味着你会挑战行业“教条”,会拆散一些既得利益,会让多数人感到“不安全”,这是社会心理层面的一种集体惰性。
how good
第一性原理不仅是一种思考工具,更是一种认知态度。它挑战了人类思维的惰性,揭示了我们对世界的许多理解是二手知识的堆砌。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信息淹没,却很少停下来问:这些信息的基础是什么?第一性原理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得多,而在于理解得深。它是一种反叛,拒绝盲从;也是一种觉醒,回归理性。
对每一位想要实现突破、拥抱创新的人来说,第一性原理更像是一种思维习惯或“元思维”:随时怀疑、随时重构。
凡事均有其度,只有在尊重事实与底层逻辑的前提下,再借助适当的外部经验、资源以及对结果的动态审视,才能真正发挥第一性原理的强大力量。
END -

手机扫码查看圈子
随时随地交流互动
北京小能熊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