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质量决定生命质量
Length: • 1 min
Annotated by Harry

我们探讨完了知识体系这个话题,从why、what、how 和 how good 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并回答了学习在知识体系环节的一系列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信息输入”环节。

学习,不论是人类学习还是机器学习,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来看,不过都是人脑神经网络或人工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而已。
所谓 garbage in garbage out([[GIGO]]),如果输入的信息是垃圾,即使神经网络再怎么努力处理,可能输出的产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们生活在10亿用户人均刷短视频180分钟、3亿用户人均刷小红书55分钟的信息消费算法时代[^《2023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大家都能观察到现实世界中大家消费信息的模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严重的问题,下面要做的就是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
学习的一切始于输入。信息输入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个人信息流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
90年前,诗人艾略特在一部戏剧中[^ T. S. Eliot,《The Rock》,1934]写下了这样两句台词:
迷失在知识中,我们何处寻求智慧?
迷失在信息中,我们何处寻求知识?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人类数千年来追求知识,渴求智慧,自然少不了去思考知识、智慧的关系。后来,出现了信息、数据有关的概念与理论,于是,自然有不少人寻求在这几个要素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表征。
[[DIKW]] 金字塔,大致上指的就是这一类模型,用于表示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信息基于数据,知识基于信息,智慧则基于知识。

DIKW金字塔模型
数据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在生产数据:网络浏览数据,消费数据,睡眠数据,运动数据......在 AI 时代,机器智能已经可以从大数据中提取模式,“学习”到数据中蕴含的深层规律,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但是,人类不会直接从数据中学习。
相对于数据,信息是“有意义”的。从数据到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数据的分类,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让数据从无意义变得“有意义”。所谓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
从学习的角度看,信息是“学习者之外”的,知识是“学习者之内”的。学习者对信息和知识的区分至关重要:你理解的、属于你的,才叫知识,否则只是信息。信息是你用来学习的原材料。你从有意义的高质量的材料中学习,加工处理信息,提取模式,识别规律,提炼概念模型,在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你才能获得属于你的知识。
而“智慧”,在日常表达中,各人的定义不一,五花八门。在三国故事里,智慧是诸葛丞相的“我有一计”,在现代社会,智慧往往与判断力、战略思考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关系密切。但归根结底,所谓“智慧”,不过是比知识更高层级的认知产物,一种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知识关联,对世界尤其有解释力,对问题尤其有解决力。

DIKW 插图
DIKW模型的思想,起源于艾略特的两句台词,发展至今有不同的版本,有人引入了“洞见(insight)”,有人引入了“创造力(creativity)”,有人把金字塔改成了流程图......这些改造都是为了贴合具体场景,以求增加基础模型的解释力。
DIKW模型明明力求像我们解释知识与智慧背后的奥秘,但是,为什么大家对此普遍无感呢?出了什么问题,导致模型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解释力?
问题出在知识缺了体系
我对 DIKW 的改造版本如下:

放弃了“智慧”这种没有一致定义的、概念外延与内涵不明的口头词汇[^ 同理,本书也不会使用“理解”,“意识”等词汇],改用“创造力”,“创造性思维”这种现代科学框架中的概念。毕竟,在 AI 时代,创造力是人类最后的高地,是应对 AI 挑战不得不去努力追求的圣杯。
在“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引入“个人知识体系”这一概念。前文论证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解释世界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培养出创造力,发展出创造性思维。但是,终极目标是为了指明方向,不能为行为改变、落地执行提供多大帮助。这也是为何有些言必称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创新实践,在现实面前往往让人尴尬的原因(理念很好,孩子开心,但是,如果连应试教育的基础要求都达不到,知识的基础都不牢靠,真的就能达到更高的创造力吗?)。为了更好落地,个人知识体系才是学习的具体目标,更有指导意义。
信息互联网的诞生,让我们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然后,我们又快进到了“知识过剩”的时代,海量的碎片化知识唾手可得,但价值也极具降低,对知识的判断也越来越重要。
举个例子,你在书店里翻到一本大V 的书,里面说“摆脱多巴胺,追逐内啡肽”,然后衍生出一堆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人人都知道”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没有个人知识体系,脑子里装的只是碎片知识,面对这样的大V 观点,你如何判断?
“多巴胺”与“内啡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面的观点人为制造了并不存在的对立,建立了一种有迷惑性的错误关联(实际上运动和读书带来的快乐也是多巴胺分泌,内啡肽作为体内吗啡只有在超级马拉松等极端运动中才会分泌)。建立在谬误和谣言之上的道理,由碎片知识演绎楚的“道理”,导致人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比起知识,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解释世界、解决问题。
经济学家许小年说,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越发明显,就是因为思考是需要框架的,脱离整体框架,单点的说书式知识演绎,对个人的价值越来越低。在与比尔·盖茨的对谈中,山姆·奥特曼说,GPT 模型会逐渐降低智能的边际成本,一直降到接近于零。根本原理就是 AI已经可以加工处理信息,而且是综合信息(synthesize information),以极低成本海量供应“知识”。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在 DIKW 模型中引入“知识体系”,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知识体系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来自于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带着这种全新视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谈一谈“信息”这回事。
信息,就是大脑的食物。
我们时时刻刻,24*7小时,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 我们的大脑从来不会休息,即使在睡着的时候都在重组白天的信息输入,在巩固知识记忆],我们用信息学习,用信息思考,用信息决策......可以说,信息无处不在。
「信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个词从诞生以来,就深远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生物科学,还是哲学和认知科学。
1948年,“[[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在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中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信息量(如何量化信息的内容)、信息编码理论(如何有效地表示和传输信息)、信道容量(在特定通信信道中可以传输的最大信息量),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为20世纪末的信息革命打下了基础。
Claude Shannon
信息论不止在IT领域有重要应用,更对生物学(遗传信息的编码)、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和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大脑如何加工处理信息,从信息论视角来看待学习)等众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发现,一切都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
宇宙是信息的。整个宇宙就是物质和信息不断演化的过程。atoms 和bits,由atoms构成的物质,由bits构成的信息(&improve)。物质和信息,组成了浩瀚宇宙,整个宇宙138亿年的演化,都是atoms和bits的演化。
atoms & bits
生命是信息的。生命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片DNA,而DNA的本质就是信息。人有23对染色体,2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0亿个碱基对,每个碱基对上面有ACGT四个碱基。如果用2进制的0和1去编码一个人的全部遗传信息,你会发现,一个人全部的遗传信息,他的「生命之书」,大概就是1.5GB的容量。而你在手机上看完一部90分钟的电影,差不多就是1.5GB。
所以,从生物遗传信息这个狭义角度看,人的生命是信息的。但是,狭义的生命,对所有人都一样,不过是60亿个ACGT的排列组合[^30亿碱基对],看得见算得清。但是,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之为人,真正重要的是广义的生命:我们在一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们的精神世界。
广义的生命,在本质上更是信息的。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由信息组成的大河。河里流淌的,就是我们1000亿[[神经元]]构成的大脑神经网络中无时无刻不在输入输出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组成塑造了因人而异的三观、情绪、知识和格局。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狭义生命的差别,而是广义生命的差别,是每个大脑信息输入输出的差别。在工作和生活中,你如何做出一个选择或判断?如何选择自己的目标?如何为目标努力?你无时无刻不是在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用信息中获得的知识和智慧来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
狭义的生命没有高下之分。广义的生命,看似每天的信息输入“差之毫厘”,长期积累之下,却让人生的质量“谬以千里”。
信息大胃王
古往今来,能人辈出。那些牛人伟人,他们的信息输入是怎样的?
一句话:高质量,高强度。
巴菲特一天阅读500页书,芒格被孩子们嘲笑为「长了两条腿的书」,少年马斯克放学后就泡书店、每天读两本书......
对比之下,2022年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人均阅读纸质书为 4.78 本,人均电纸书阅读量为 3.33 本,考虑到网文的流行,人均有效阅读量应该不足 5 本。
由此可见,芒格与马斯克这些人的阅读量,可以说是常人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英文里有个说法,叫“贪婪的阅读者”(voracious reader),指的就是那些对信息输入有着极大热情、对阅读有无尽渴望的人。这些人通常阅读各类书籍,阅读大量书籍,他们的阅读量远超常人,往往一年阅读数十甚至上百本。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近代的丘吉尔、林肯、爱因斯坦,再到现代的巴菲特、芒格、比尔盖茨和马斯克,无一人不是“贪婪的阅读者”。
那我们呢?
我朋友圈里有一个人,我叫他「信息大胃王」。一天,大胃王的朋友圈状态频频更新,刷了整整6屏,每一屏都有十几条状态分享。这些朋友圈状态大多数是所谓的干货文章,什么领域都有,育儿、经济、知识付费、热点新闻,几乎吸人眼球的都齐全了。而且,每一条转发都加了几个字的评论,只有一条状态不是转文章,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今天如抽风般难受......
信息大胃王
许小年说,”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无论是在公交、高铁、机场,还是街头巷尾,总有很多人不停地盯着手机“,说的就是这种越来越普遍的”只看手机不看书“的现象。
大胃王们”求知若渴“,每天狂看手机,给自己的脑子灌入大量信息。结果,大胃王们即使读了再多所谓干货,输入了再多信息,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反而更加空虚无力。看似每天都很努力,每天看上百篇干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主题的内容都照单全收,但是,一个学习者不是靠「什么都知道一点」变成聪明人的,就像一个健身的人不是靠暴饮暴食长出腹肌一样。
他并不是个例。在信息获取被[[算法推荐]]、信息输入模式被算法训练的时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信息大胃王的影子。想一想,多少个夜晚,我们曾捧着手机不忍睡去,但是,仔细想一下,我们往脑子里灌进去的很多信息不但无用,而且无聊。在这个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信息成瘾]] 症患者。
信息是大脑的食物,[[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大家习惯于[[信息过载]]的表述,以至于信息过载成了一个[[迷思]],无需考虑实际情况,张口就来。但是,对普通人来说,真的是输入过多的问题吗?和巴菲特、芒格和马斯克这些人相比,我们谁敢说自己信息过载了?用脑过度了?学的太多了?
如果我们获取的信息都是符合自己目标的,能从中获得知识与智慧的,能采取切实行动的,有利于我们实现目标、做出更好决策的信息,谈何过载?
事实上,获取信息,获取高质量信息,是人类判断、决策、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古往今来,不论是古代打仗,还是现代的商业市场,信息,高质量的信息,大量的高质量信息,一直都是决胜的第一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牛人是贪婪的阅读者,而不是信息绝食者。
信息输入环节的真正的问题,是信息输入的混杂和低质量。
在算法时代,信息质量越发低下。人们越发脱离自己的实际信息需求,无意识地输入大量不相关、低质量信息。真正的解决方案,绝对不是减少信息输入这么简单。所以,这一章,我们就来讲讲怎样克服信息过载,驾驭高质量信息,提升人生信息流的质量。
看门狗与入户贼
按理说,信息革命让信息传播变得无比便利,互联网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获取的信息。而且,全世界全人类的优质信息,不但获取便利,而且大多是免费的。比尔·盖茨的孩子学习数学,用的都是免费的Wikipedia和可汗学院,看的都是免费的ted-ed视频。而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人都有手机,高速互联网唾手可得,为什么普通人获取的信息质量反而泥沙俱下、越来越差?
先听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看起来衣冠楚楚人模人样,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贼。
他想去偷一间房子里的宝贝,但门口有一只看门狗在守卫。这个贼怎样才能进入房子偷走宝贝呢?
超简单:贼掏出了香喷喷的肉包子,送到看门狗面前。在看门狗摇着尾巴、愉快地吃着免费肉包子、以为自己在占便宜的时候,这个贼大摇大摆走进房子里,不慌不忙地把房子里的宝藏搬得一干二净。
这个「看门狗和入户贼」的故事[^《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尼古拉斯·卡尔,2010]确实很简陋,但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算法时代的伊索寓言。在算法时代,这种现象在用着免费app、消费着免费信息和娱乐内容的数亿用户身上时刻上演着。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件事:我们的脑子里,进贼了!
联系现实来解读这则现代寓言:房子的主人是谁?入户贼大摇大摆偷走的、看门狗本应竭力守护的,是什么?看门狗是什么?入户贼是谁?入户贼诱惑看门狗的免费肉包子,又是什么?
我一直对熊友说:人有3种资源,金钱、时间和注意力。时间比金钱宝贵,注意力比时间重要。
普通人的金钱资源是有限甚至贫乏的,但是,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比尔·盖茨的一天也是86400秒,不会比你的一天多出哪怕一秒钟。你的时间资源很丰富,是生命的富矿。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时间资源比金钱资源更可靠,更丰富。
寓言故事里,房子的主人就是我们自己,而房子里的宝藏,就是我们的时间资源。
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宇宙中流淌,而注意力则决定人对这种客观资源的主观使用和管理。保护好注意力,才能保护好时间。算法时代,大活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注意力商人们的重点收割对象。所以,商人们说,注意力是新时代的石油,要挣大钱就得在”国民总时间“中跑马圈地,分更大的蛋糕。所以,对于普通人,注意力资源比时间资源更重要。
注意力机制是学习过程中输入环节的关键机制,是守护我们大脑中注意力资源的看门狗。
入户贼是谁?注意力商人。看门狗,我们的注意力机制,是本应警醒地守卫注意力资源的好习惯。而入户贼扔出的、看门狗沉迷的肉包子,则是抖音微信微博知乎头条,热搜热点热榜,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蹭不出穷的娱乐节目流量明星,以及网络上掺杂了强烈情绪偏激观点的、占据热搜热榜热门话题的内容。
注意力商人不断扔出一个个免费的信息肉包子,色香味俱全,引人入胜,确保每个人掏出手机就立刻吃上热腾腾的免费肉包子。于是,在看门狗摇着尾巴追热点、吃瓜、刷新闻、刷剧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宝藏被注意力商人不慌不忙地搬的一干二净。
注意力资源,是新时代的石油。传统生意模式的卖石油、甚至卖毒品都比不上这种免费收割注意力资源的商业模式。从大活人身上免费挖掘注意力,卖给广告主或者其他商家,甚至卖给网贷黑产诈骗团伙等下游,这就是新时代的石油,而且不要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注意力商人对「国民总时间」的争夺战,就是对普通人注意力资源的抢夺。
有个谚语说,you are what you eat。同理,your brain is what your brain eats。普通人在抖音、微信、知乎、微博等App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什么地方耗费自己的时间,做了什么事情,决定人的生你质量。如果我们不断被收割注意力资源,把时间和注意力资源投入在了不服务于我们自己的地方,说明我们的信息消费模式出问题了,也会衍生着带来人生的诸多问题。
在注意力经济越来越成为主流商业模式的时代,在短视频、小红书和直播这些肉包子越来越香的时代,让我们的看门狗保持觉醒,拒绝肉包子诱惑,看好大脑的门户,这越来越重要。
注意力窃贼的两个大杀器
有人会说:我就这么傻吗?我的大脑看门狗难道是个傻二哈吗?本来应该看好大脑门户,结果却整天沉迷贼人的免费肉包子?我可没这么傻!
注意力商人是挖掘注意力的专家,是精通人性bug、熟练并大规模应用认知心理学原理的高手。设计抖音的人,他自己把“延迟满足”视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自己不用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用这个产品,他延迟满足极致专注,不断提升自己来设计让用户”即时满足”的抖音。于是,普通人的注意力看门狗在专业诱惑面前基本都会败下阵来。
大规模注意力盗窃,是一门比贩毒更有利可图的生意。这门生意充分利用了人类大脑的本能机制,设计出了让大脑无法拒绝的肉包子。在注意力商人的武器库中,有两个屡试不爽的大杀器:杏仁核劫持(amygdala hijack)和多巴胺成瘾(dopamine addiction)。
杏仁核劫持
什么叫杏仁核劫持?杏仁核是什么?为什么要劫持它?
杏仁核劫持
杏仁核是人脑中边缘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形状像一个杏仁,所以被称为杏仁核。杏仁核是人脑的情绪中心,主管人的情绪应激反应。正因如此,它才会被注意力商人看上,利用其对情绪的本能反应的生物学原理而大规模利用。
最有名的震惊体新闻之一
举个例子,当我们读到一篇标题党文章时,例如“震惊!月球表面发现长着蝙蝠翅膀的生物,正在准备进攻地球!”[^ 这是1835年《太阳报》刊登的新闻,基本上是用谣言信息骗取注意力的鼻祖,史称“月球大骗局”(Great Moon Hoax)。 ] 或者刷一个15s的抖音视频时,大脑中的杏仁核被立刻点亮了,像一只100瓦大灯泡那么亮,注意力立刻就被吸引过去了:
首先,视觉信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信息通道输入大脑神经系统,丘脑作为信息传递的中间媒介负责传递视觉信息到后续的处理器官:一部分视觉信息进入大脑皮层中负责处理视觉信号的枕叶部分;同时,一部分信息进入主观情绪的器官杏仁核;
大脑皮层负责用理性的方式加工信息,而杏仁核作为情绪脑、非理性脑则对信息做出本能反应。如果输入的信息带有强烈情绪,是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在内容上属于耸人听闻、立刻激发情绪反应的那一类内容,则杏仁核会被立刻激活,刺激你采取本能的逃跑/战斗反应(fight or flight),然后,肾上腺素立刻分泌,人脑中的愉悦中心被立刻激活了,多巴胺就分泌了,人就感觉到爽了,然后,点赞转发收藏一通操作,拇指下滑,再来一个15s,开启了新一轮的注意力反馈闭环。
由于600万年演化历程的艰辛带来的长期筛选,信息传递到杏仁核的信息传递速度比信息传递到理性脑更快:走动物脑的信息传递回路比走学习脑的信息传递回路速度更快,而且提前40ms到达,所以,如果杏仁核被激发,理性脑还没来得及处理信息,没有发出理性的指令,杏仁核就已经完成刺激,采取行动了。
这个以人脑愉悦中心为中枢的神经回路,绕过并抑制了大脑皮层对信息的理性处理,结果就好像人的理性脑被“劫持”了一样。当我们刷抖音刷淘宝刷新闻停不下来的时候,其实你的理性脑、学习脑早就被劫持了,真正主导行为的,是你的情绪脑,你的动物脑。
所以,注意力看门狗消费信息肉包子的过程,也是我们的注意力机制被注意力商人不断训练的过程。在狗看来它是在吃肉包子,在贼看来他是在训狗,训练狗对低质量信息成瘾。
对比之下,如果你的注意力看门狗是警醒的,你的信息输入是高质量的、有养料的,杏仁核就不会被强烈刺激到。毕竟,对知识和学习上瘾要比游戏和抖音上瘾困难很多。因为信息是在负责理性的大脑皮层中加工处理,付出的努力更多。
B站CEO陈睿在一次访谈[^《对话bilibili陈睿:在中国太少企业把用户当一个平等的人》,晚点 LatePost,2019]中说了大实话,他认为这一类产品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占领你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在谈及抖音等以用户注意力为目标的互联网产品时,他的描述和我们的感受非常一致,「你刷的时候,平均十五秒,它是一种条件反射、肌肉记忆,跟嗑瓜子很像,它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经过机器学习的调校之后,它无限逼近你的欲望曲线。我觉得它是一个占领你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个产品」。
杏仁核劫持的例子实在太多,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凡是上亿用户的国民级产品,例如抖音、拼多多、王者荣耀等,都是因为它简单、愉快、即使反馈,用户得到的是立刻激活人脑愉悦中心的即时反馈,对大脑的影响有着类似于毒品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信息流质量越来越差,相当于就是说,你的理性大脑告诉你想学习,但事实上你的动物脑早就被绑架了,杏仁核早就被绑架了,你养成了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然后呢,用尽废退,你的动物脑的回路越来越强,多巴胺分泌越来越快,行为习惯越来越巩固,而你的理性脑越发弱小,越来越萎缩。
多巴胺成瘾
除了”杏仁核劫持“,注意力窃贼还有另一个大杀器:多巴胺成瘾。
dopamine
多巴胺,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词汇。”爱”是因为这个概念实在太重要,理解这个概念就能理解学霸为什么爱学习、学渣为什么不爱学习。”恨”是因为偌大一个中文互联网,关于多巴胺的“知识”和”道理“铺天盖地,但却在事实层面往往属于谬误,充斥着基于错误的”道理“。
多巴胺很重要,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被称为大脑的“快乐物质”。它负责为大脑提供奖赏,在调节情绪、提供奖励、制造快感、运动功能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在于:多巴胺在大脑中有多个回路。不同回路作用于不同脑区。不同多巴胺回路,可以解释不同的人类行为。
举个例子,黑质-纹状体路径(Nigrostriatal pathway)。这条回路始于脑干的黑质(Substantia nigra)部分,终止于纹状体(Striatum)。这条多巴胺回路与运动控制相关,这个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化,会导致身体震颤无法控制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我们是要想理解多巴胺与学习、成瘾的关系,主要关注这两条多巴胺回路:
- 前额叶多巴胺回路(中脑-皮质回路 Mesocortical pathway):从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开始,到达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这条路径与认知功能,如决策、注意力、解决问题和社会行为有关。
- 动物脑多巴胺回路(中脑-边缘系统回路 Mesolimbic pathway):同样起始于腹侧被盖区,但是它连接到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Amygdala)和核伏隔(Nucleus accumbens)。这条回路与很多成瘾性行为密切相关。
举个例子,儿童读书”成瘾“,一读书就开心的不行,沉迷在知识和阅读的海洋中。这时候儿童的大脑是如大 V 所说的在”分泌内啡肽“吗?当然不是。在阅读等非刺激性活动中,前额叶多巴胺回路也在为大脑提供多巴胺,但是提供的是”优质多巴胺“,”好的多巴胺“,缓慢分泌的多巴胺。
对比之下,沉迷手机中的短视频,15 秒刺激分泌的多巴胺来自动物脑多巴胺回路,没有学习脑的参与,是快速分泌的、塑造人类恶性成瘾行为的“劣质多巴胺”。
大 V 们采用“二极管思维”,在“多巴胺”和“内啡肽”之间建立人为的、狭隘的、肤浅的两极对立,把“多巴胺”塑造成一种人人喊打的坏分子。基于这种错误知识,人类怎么可能认识到手机成瘾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解释世界解决问题呢?
多巴胺是大脑的快乐物质,是人类的快乐来源。不是快乐有罪,多巴胺有罪,而是在于你从什么地方得到快乐,得到什么样的快乐?
我们不能打开或关闭开关那样调整大脑里的某个多巴胺回路,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通过长期的持续做到,在大脑内建立“优质多巴胺回路”。例如,家庭成员、朋友、社区成员之间的有意义有温度的联结互动社交,养成运动健身习惯,享受美食美景(非新奇、感官刺激的那种)、读书、学习,都可以增强我们的优质多巴胺回路。
对比之下,强烈感官刺激的、利用大脑新奇性本能的那些活动,它们在塑造培养你的劣质多巴胺回路。这个回路如果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会导致成瘾行为愈演愈烈,沉迷在感官刺激的风暴中无法自拔,直到毁灭自己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脑被疯狂训练,注意力被大规模窃取的时代,理解这背后的大脑机制,了解我们为什么沉迷于那些低质量信息,然后,我们才能够有效寻求改变,获取更高质量的、真正有利于我们的优质信息。
下一节,我们将充分探讨“信息”的内涵,真正理解“信息”二字,理解”信息输入“对学习闭环的重要意义。
END -










